联系我们

2022国家教学成果奖02



课程展览

现在所在位置: 首页 > 师生成果 > 课程展览 > 正文

【创新班】《人与文化身份》项目课程展
来源:湖北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日期: 2022-11-12 10:48:08 浏览:

 


创新班课程简介:基于湖北工业大学的“721”人才培养战略,工业设计学院学生在大二学期末进行专业分流后择优组成创新班。创新班致力于培养具有良好的艺术设计人文素养;全面的设计知识结构;厚实的专业基础;出色的实践动手能力;国际竞争优势和服务精神的拔尖创新人才。创新班教学基于“项目驱动培养高素质拔尖人才”的机制:建立了“让概念(idea)变成现实”的项目实践教学体系;采用以(社会)问题为导向的、跨学科的Project制模式,每个学期进行一个大的整合项目的学习,改变了传统零散分段式、理论与实践分离的课程教学方式,项目课程中配合相应的设计专业技能、设计理论课等组成的一个完整的学期项目教学体系。       

“人与文化身份”项目为大三上学期课程,重点探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设计在“人与文化身份”间的媒介作用、设计在“全球化与本地化”关系中的可能性切入方式。设计能否或如何体现文化多样性?设计能否并如何成为本国与异国的更好沟通媒介?文化多样性应如何通过设计被转化为创新和全面发展的可持续资源?设计是否应该具有国家、民族特征?是否存在“中国本土设计”?什么才是“全球化”时代下的“中国本土设计”?以“湖北省非遗文化的活态传承与创新设计”为设计主题,我院创新班的项目教师团队带领同学们共同探索了湖北省本地非遗文化在当代社会生活中的传承与创新之可能性。

课程内容:在去年年底结束的工业设计学院18创新班大三秋季学期中,由六名来自设计基础及理论部系、玩具设计系的老师们带领25名同学完成这次项目,整个学期围绕着“人与文化身份”这个主题了解非遗,走近非遗,用设计的手段发展和传播非遗产品,展开了“人与文化身份”课程的学习。创新班的同学们分成10个组,在课程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学习田野调查与设计研究、设计思维创新、人与文化身份(设计一)、人与文化身份(设计二)、交互设计与展览这五门课程,课程结构如下图所示:


 


第一阶段课程在王菀茹老师的指导下,同学们从历史发展、工艺特性、传承意义、设计转化等角度对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深入调研。在搜集了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针对如何整理逻辑框架这一难题,王菀茹老师在课上进行一对一指导,帮助同学们加深对非遗的了解、不断梳理自己的调研报告、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在第二阶段课程中,为了打开创意思维,周祺老师带领同学们进行需求理解、问题定义和原型设计,为后续的设计课提供了新颖和开阔的设计思路。在这门课程中同学们通过超星学习通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利用头脑风暴、思维导图、移情图、原生设计法,完整而有逻辑地梳理了各自的设计思维流程。


 


在第三、四阶段,老师们从“全球化”背景下的相关重要文化理论;全球化设计的相关设计案例;文化与消费主义;中国与全球化发展等层面出发,使同学理解了“全球化与本地化”的时代背景,以及设计在文化多样性、人与文化身份等关系中的可能性切入方式。老师还讲授了传统手工艺的历史意义与现代价值,帮助同学们更深入地理解非遗对于现代设计的意义。在后续的设计实践部分,每组根据各自的非遗主题展开设计实践活动。在课程中,同学们遇到了瓶颈,经过程文婷老师和江冬竹老师的悉心指导,找到了解决方案,继续完善设计。在模型制作阶段中,同学们在老师和学院的帮助下,利用木工机器、激光雕刻机器完成模型制作。最后,同学们经过数次模型迭代,得到了最终模型。


 


 


在最后阶段中,郑小茜老师和王琦老师运用编程知识,帮助同学们完善了模型功能。在两位老师的指导下,同学们自己动手摄影、排版,制作了风格各异的作品集。


 


湖北工业大学工业设计学院18级创新班的同学们在“人与文化身份”项目课程中,通过对荆州漆器、天门蓝印花布、英山缠花等湖北省非遗传承主题进行设计转化研究,共同探索了湖北省非遗文化在当代社会生活中的传承与创新之可能性。